标准“求医剧”考量“准医生”
2008年03月30日

“我肚子痛,昨天这个时候就开始了。”60岁的王老先生昨天按着右下腹,对穿着白大褂的“医生”们一次又一次地重复着自己的病情。他每次说的话都一样,可“医生”们面对他却格外紧张,有的鼻尖冒汗,有的手脚发抖。王先生和其他30名志愿者是上海交大医学院历时3年培养出来的“宝贝”病人,他们按照统一的“剧本”“求医”,“求医”的过程则是评价上海交大医学院学生是否有资格毕业的过程。

这是上海交大医学院今年将全面推行的新考核模式,各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实习前、实习后和毕业考都将采用这一模式。“标准化”是新模式与以往医学生考试的最大区别,构成考核的所有不确定因素都被排除,医学院要求所有考官老师、模拟病人对待每一个学生都必须统一。交大医学院副院长黄钢教授称,这样的考核方式更有利于批量“生产”基本技能合格的医学生。

以往,医学生的考试被安排在临床实践中,由于病人的不可预测性,考试难度变得随机。交大医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唐红梅认为,考核方式的调整将改变医学生在临床实践中的态度,进而影响医学生的质量。在总分100分的考核中,有15分属于人文类分数。医生对病人的语气、语调,听诊前是否习惯于用手捂热听诊器,是否善于和病人沟通,都影响着考官的打分。“考试是紧张的,平时对待病人养成好习惯将起到决定性作用。”市六医院临床医学院副院长邹扬教授说。在现场,得分较高的医学生往往习惯性地跟病人唠家常,而问诊结束转身就走的医学生就失去了人文分值。

黄钢说:“也许将来进入临床之后,医生无法做到那么周到,但如果医学生都不具备这样的素养的话,将来的医生就更难受患者欢迎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