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推进情况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开栏目

“双一流”暨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工作简报第三期

作者:浏览量:时间:2020-01-06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双一流”暨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

工作简报

(第3期)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工作小组             201912

 


编者按

为切实推进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项目,以改革促发展,以管理促成效,2019年下半年医学院以层层落实各学科、条线重点项目建设任务为目标,以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项目各项规章制度为依据,突出重点,在抓项目、促进度上狠下功夫。

临床医学学科,7月对各附属医院研究院进行了中期检查,医学院组织专家组对每个研究院进行了实地走访,并以会评方式听取研究院建设进展汇报,在此基础上,专家给了每个研究院针对性建设意见,并予以考评打分。11月对61个多中心临床研究项目进行了自查,要求项目依托单位跟踪项目入组率及经费执行率。

口腔医学学科,7月在上半年函评的基础上组织召开了口腔学科五年发展规划专家研讨会,聚焦学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刀刃向内的勇气,凝聚共识、砥砺前行,共谋发展。9月医学院党委常委会审议通过口腔医学院组织构架调整方案。10月医学院院长办公会审议通过了九院提交的口腔医学学科五年发展规划方案。

卓越医学人才培养,10月完成了教育部对临床医学专业的认证工作,同时也接受了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对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的机构认定工作进行的同步考察。认证过程中专家们高度肯定了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的办学质量,同时也给出了改进意见。

一流师资队伍建设,9月组织2016年入选的双百人考核评估,建立合理的退出机制,本着择优资助,宁缺毋滥的原则,经考核,研究型医师优良率50%临床专职科研队伍优良率100%11月启动了创新团队年度检查工作,战略、重点、协同团队负责人到场汇报了学科交叉及团队建设进展。

行百里者半九十,医学院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项目2020年上半年即将迎接教委的中期评估,对照建设方案中2020年的绩效目标,部分指标已提前完成,但仍有部分指标达成度存在不确定因素,下一阶段建设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本简报选取2019下半年项目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研创新、国际合作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及重要建设进展予以展示。

 


 

目录

2019年下半年双一流暨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项目重大新闻报道... 1

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专家组和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进驻医学院开展现场考察并反馈初步认证报告    1

交大医学院与兄弟院校联手打造长三角医学教育联盟... 1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单细胞组学与疾病研究中心成立仪式暨单细胞组学技术与应用国际研讨会顺利召开    1

我院12个医学相关学科全部入围US News最新世界大学排行榜... 1

医学院2019年临床研究高水平论文产出实现历史性突破... 1



 


2019年下半年双一流暨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项目重大新闻报道

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专家组和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进驻医学院开展现场考察并反馈初步认证报告

1020日至24日,由资深专家文历阳教授担任组长的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专家组一行莅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开展认证的现场考察工作。同时,来自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高级顾问Carol Hodgson等一行4位国际专家对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的机构认定工作进行同步考察。

1021日上午,上海交通大学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汇报会在医学院懿德楼二楼报告厅举行。专家组全体成员和WFME的国际专家,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林忠钦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领导班子成员、各附属医院主要领导、医学院相关职能部门和各二级学院负责人以及师生代表共约350余人参加会议。医学院副院长胡翊群主持欢迎仪式。林忠钦校长致欢迎辞,他向莅临上海交通大学考察的专家们表示热烈欢迎和诚挚感谢。他指出,上海交通大学办学123年来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办学的根本任务,医学院主要负责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医学院办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名医英才辈出,社会贡献卓著,开创了中国医学史乃至世界医学史上的诸多第一领先。他衷心希望各位专家对上海交通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工作给予指导与促进,使上海交通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更上一个台阶。

专家组组长文历阳教授主持汇报会,并代表专家组对此次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的背景、目的、认证方式等有关工作进行了简要说明。他希望学校相关单位、师生员工积极配合专家组的工作,保证此次专业认证的顺利进行。他强调,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不是在院校之间进行排名,而是根据标准的要求找出学校在临床医学专业办学和国家标准的差距,鼓励学校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从而不断提高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质量和办学水平。他希望上海交通大学能以本次认证为契机,进一步更新理念,深化改革,加强建设,早日实现建设双一流的奋斗目标。

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医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国强教授作临床医学专业认证自评汇报。他从医学院历史沿革、体制机制、品格精神、办学定位、师资队伍、科研成果、医疗服务、教育评价体系、学生支持服务等方面全面介绍了医学院的总体情况。他强调,医学院始终坚持厚基础、强实践、重转化、塑规范、融国际的人才培养体系,致力于培养有灵魂的卓越医学创新人才,始终坚持将一批今天优秀、极具创新潜质的学生能够和不断超越自己、极具创新思维的优秀老师在一起相互激励,共同超越,使我们的学生更加优秀,使我们的老师更加卓越,产生使学生和老师都终身受益的创新能力和智慧的教育教学理念。随后,他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的通识教育阶段、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和临床医学教育阶段的课程体系分布及教学内容作了阐述。他指出,医学院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铸魂育人、立德树人、不断强化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临床实践能力培养,努力提升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实践综合能力。与此同时,医学院将科研训练纳入课程计划,并以学生科创工作站、医学青年创新训练营、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等为抓手,强化学生科研意识的养成和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此外,医学院不断加大对学生的支持和服务,从入学到毕业,全程为医学生提供有效的心理咨询、学业指导、就业咨询和境外交流机会。他表示,医学院热诚欢迎各位专家认真考察,尽力指出医学院办学的短板和不足。我们将以本次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为契机,遵循医学学科的特殊规律、遵循综合性大学发展规律,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上海交通大学建设高水平医学院的体制机制,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加快推进世界一流、中国特色、上海风格和交医特质的一流医学院和一流医学学科的建设。

会后,专家组分别召开院校领导、教学委员会、督导委员会代表、职能部处代表座谈会,以及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医学人文教师座谈会和低年级学生座谈会,集体参观了院史馆,听取了基础医学院教学工作汇报,先后走访了图书馆、学生餐厅、病理生理学系、免疫学与微生物学系、生化与分子细胞生物学系、解剖与生理学系、解剖实验室、基础医学院实验教学中心等场所,在走访和座谈中深入了解了学校在临床医学专业办学和学生培养过程中的具体举措和做法。整个现场考察活动中,WFME的专家组全程进行了全面认真的观摩。

1024日上午,上海交通大学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反馈会在医学院懿德楼101会议室举行。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专家组全体成员和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的专家,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王维民教授等人员,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奎岭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领导班子成员,各附属医院主管教学副院长,学生总支书记,各二级学院负责人、教学办公室主任,相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医学院相关职能部处及师生代表近百人参加会议。会议由专家组副组长柯杨教授主持。

专家组组长文历阳教授反馈初步认证报告。文历阳强调,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是外部质量保证制度,旨在找出教育教学过程的强项和弱项,指出医学教育改进方向,助力学校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的目的是帮助学校对照标准,考量在人才培养中的优势与不足,不断完善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医学教育可持续发展。文历阳组长指出,上海交通大学积极申请认证的行为值得嘉许,表明了上海交通大学致力于提高医学教育水平、同国际办学标准接轨的强烈愿望。

随后,他宣读了《上海交通大学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初步报告》。报告给予上海交通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办学高度肯定,指出学校坚持教医术、育仁心、存敬畏的理念,强化厚基础、强实践、重转化、塑规范、融国际的要求,提出并努力实践培养有灵魂的卓越医学创新人才的总目标。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医学教育的发展,由校领导班子成员兼任医学院领导确保了医学教育高效和顺畅运行。医学院教务处作为医学教育的核心管理部门,在指导、统筹和协调医学院和临床学院医学教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学校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医学院秉承团结、勤奋、求实、进取的校训,弘扬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的学院精神,坚持立德树人,具有非常明确的办学理念。学校医学相关二级单位均设有职责明确的行政管理部门从事临床医学专业的管理工作,各岗位职责明确,保证了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在多年建设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全面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医学院和一流医学学科的发展目标,该目标是依据上海交通大学多学科的优势和医学学科的雄厚实力,根据国家和上海市经济社会和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要求,经过广泛调研和深入论证而制定的。同时,编制了分阶段实施的要求和具体计划。此外,学校高度重视招生宣传和咨询工作,招生机构健全、政策执行到位、管理制度完善有效,学生生源质量逐年提升。

文历阳组长先后从宗旨及目标、教育计划、学生成绩考核、学生、教师、教育资源、教育评价、科学研究、管理与行政、改革与发展等十方面阐述了认证专家组对上海交通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教育的长处和建议改进之处的初步意见。希望学校要积极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进一步完善教学评价机制,加强医学教育与管理研究,进一步完善医学院和附属医院一体化发展,在课程横向和纵向整合方面继续努力,进一步发挥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体系和教育资源优势,有力推动医学与其他学科交流互通,助力实现医学科学实力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医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国强教授代表医学院针对专家组反馈的初步认证报告作了简要回复。他首先对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专家组和WFME专家表示了诚挚的感谢,并向付出辛勤劳动的医学院、各二级学院和附属医院全体师生医护员工表示感谢,并特别表示了对他们在这次评估中体现出的高度负责、高度凝心的作风所感动之情。也向大家。他认为,专家组指出的不足,有利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中国医学教育的发展。陈国强指出,健康没有国界,医学没有国界,他也非常感谢世界医学联合会的专家们全程观摩,认真负责。他说,相信国际专家们通过几天观摩,能够感受到评估组的拼搏精神和交大人的认真进取作风,能够亲身感受到交医的发展是干出来的。同样地,中国的发展是中国人民奋斗出来的。

陈国强强调,此次认证虽然专家组充分肯定了医学院的办学成绩,同时也指出了短板,在未来两个月中,医学院和各附属医院要基于专家组初步认证意见,做一次全面的总结与梳理使长处变得更长,真正成为优势。专家组指出的需要改进的地方,要拿出切实的举措,以面对党的巡视工作的态度进行整改,高标准、严要求地落实好。他指出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使命,附属医院在医疗服务的同时承担人才培养的责任,医学院和附属医院的一体化发展也充分体现在医学人才的培养方面。他强调,初步认证报告提出了非常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学校将以此认证为契机,持续提升医学人才培养质量和医学教育办学水平,努力建成双一流医学院。

上海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奎岭教授代表上海交通大学讲话。他首先对教育部临床医学专认证专家组和WFME专家在过去四天中认真工作付出辛勤汗水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感谢,被专家们的敬业精神和严谨踏实作风深受感动。他充分认同陈国强副校长的反馈和表态,他感谢专家对我校临床医学专业相关工作的褒奖和肯定,并表示上海交通大学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医学教育和医学人才的培养,对于专家组指出的问题和提出的建议,学校一定全面记录,积极改进,持续提高;未来,学校一定会更好担当使命,医学院一定倾力培养优秀的医学人才,为健康中国以及人类健康事业贡献出交大人的力量!

 


交大医学院与兄弟院校联手打造长三角医学教育联盟

沪上医界曾有一个广为人知的小秘密,分辨医生毕业于哪里,看他用哪个手打结就行,老上医是右手,老二医是左手,不过今后这样一个小诀窍可能就不灵了,因为复旦上医的学生和上海交医的学生在读期间将会通过学分互认、课程共享、名师互聘等形式实现同质化的医学生培养。

为了响应从治疗为主到兼具预防治疗、康养的生命健康全周期医学的新理念新医科建设,携手打破门户的远不止两所学校,今后长三角地区沪苏浙皖三省一市的十所高等医学院校的医学生将有机会实现医学教育资源共享的新梦想,开启长三角医学教育高质量一体化、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促进中西医并重发展的新局面。

1214日,长三角医学教育联盟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正式宣告成立。该联盟由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南京医科大学、苏州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浙江大学、温州医科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医科大学等联合倡议发起,将按照创新共建、协调共进、开放共赢、成果共享的原则,携手打造医学教育高质量一体化高地,为区域乃至全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保驾护航。

上海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陈群,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虞丽娟,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王启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科技教育司副司长陈昕煜,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书记黄红,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巡视员蒋红,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行委员会副主任张忠伟,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曹启峰,江苏省教育厅代表徐冰等出席见证,十所医学院校的党政领导、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师生代表近400人参加了会议。大会由长三角医学教育联盟秘书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副院长胡翊群主持。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陈国强作为联盟首任主席,从发起成立联盟的初心、联盟的共同愿景以及联盟的使命与重点工作三个方面,介绍了联盟相关情况。他指出,实现医学教育高质量均衡化发展,是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供给侧,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破解教育和卫生领域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重要抓手,更是新时代赋予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使命。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应该主动适应和对接当代医学新发展、健康服务新需求,加强学科交叉和融合,前瞻性的创新实践医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改革,培养更多高素质卓越医学创新人才。他强调,此次长三角医学教育联盟的成立,正是长三角医学高校共同探索和推动新医科建设,促医学教育模式转变,以创新、务实和有效的手段促进长三角区域医学创新人才同质化、一体化培养,实现联合创新研究的一项重要举措。他表示,在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领导下,联盟将凝聚长三角区域内外高等医学院校的智慧和力量,通过协同推进四个一体化发展,即医学教育质量提升一体化、项目平台建设载体一体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一体化、制度保障改革创新一体化,建设卓越的区域医学教育协作网络,积极主动地当好全国医学教育改革与实践的先行者,以教育为龙头,促进医教研的整体提升,培养和造就适应长三角地区医疗质量均衡化发展的医学人才,积极推动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的跨越式发展,为健康中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他强调,联盟成立后将重点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包括推动联盟高校开展课程共享、名师互聘,鼓励并推动联盟成员高校学生开展交流互访,实质性推进高层次人才互聘,鼓励开展联合攻关,扎实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项目,切实做好各类资源互联互通。

1213日召开的长三角医学教育联盟成立预备会议上通过了《长三角医学教育联盟章程》和《长三角医学教育联盟上海宣言》,并且推选了联盟首任主席单位,候任主席单位以及副主席单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温州医科大学校长李校堃在成立大会上宣读了联盟主席、副主席名单。

随后,在领导嘉宾的共同见证下,陈国强院士和南京医科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沈洪兵启动发布了《长三角医学教育联盟上海宣言》,并由沈红兵院士现场宣读。《上海宣言》的发布标志着我国高水平医学院校在探索新医科建设,推动医学教育一体化,实现高质量人才联合培养的过程中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联盟未来将启动四方面的工作:第一是凝聚智慧,创新共建,积极推进新医科建设,通过立德树人、铸魂育人,建设高水平复合型医学人才联合培养体系,规范医学人才培养标准,推进名师互聘、课程共享、学分互认,共建培训基地等,积极探索实践新时代医学生培养的路径;第二是融合发展,成果共享,深度推进医学创新高地与医疗合作平台建设,实质性推进联盟内各高校高层次人才的相互兼聘与合作,促进创新要素的通畅流动,强化原创性成果共研,联手突破一批关键性技术,通过完善前瞻性多中心临床研究和区域医联体模式,进一步深化区域医疗卫生合作;第三是开放共赢,协调共进,统筹推进信息共享服务体系建设,协同推进项目四个一体化,实现医学教育资源与信息的实时分享、远程互动和深度融合;第四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探索推进中西医并重发展路径建设,把中医药学与现代医学理论及人文精神相融合,探索中医药与西医药学并重发展的理念与路径,培养中医药事业的传承者和创新人,探索中医药研究规律。

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院院长刘志红作为联盟代表讲话,她表示今后在联盟的推动下,联盟内的各所医学院校将加强互通有无,资源共享,实现强强联合,全面提高长三角地区的医学教育发展水平,实践优化医学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医学教育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建立健全医学教育质量评估与认证制度,构建医学院校资源共享的新模式,也希望今后长三角区域内能够有更多的优质的医学院校加入联盟,一起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投身卫生健康事业而努力。

陈群副市长为联盟主席、副主席颁发聘任证书,并作讲话。他指出,《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于不久前正式发布,长三角医学教育联盟的成立可谓正当其时、正逢其势。上海历来重视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医学教育也一直都是上海高等教育的重要品牌和重要优势,目前上海共有六所医学院校,其中四所学校的11个医学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上海也一直是医学教育改革的先行者,率先探索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上海模式获国家卫健委充分肯定,已在全国推广,此后上海也率先开展了“5+3+X”项目,探索实施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未来上海还将进一步深化医教协同改革,推动医学人才培养质量和数量共同提升,努力为上海和长三角医疗水平提升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他强调,医学教育需要不断地演进、不断地更新,医学教育界的通力合作是不断推进医学教育新时代改革的重要保障,联盟的十所创始学校都是长三角知名的高等学府,具有很强的办学实力和广泛的代表性,希望大家能够真正携起手来,落实《上海宣言》的内容,不断优化合作机制,形成集团优势,对标最高标准、最高水平,创新高水平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医学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提供更多的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上海市人民政府将和苏浙皖三省的人民政府一样,持续关注支持长三角医学教育联盟的发展,期待联盟能够为中国的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为全国人民的健康福祉、为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实施推进作出重要的贡献。

成立仪式后还举行了长三角高等医学校(院)长高峰论坛,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吴韬主持。陈昕煜做了题为《卫生健康行业需求对医教协同的期待》的专题报告,在分析了我国医学教育现状后,提出医学教育改革要同时注重满足需求和提高质量,做好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各个环节,把规划、培训、激励都能够落实到位。她也对长三角医学教育联盟提出了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成为医教协同政策推进试验区、教改创新引领区、医学教育区域协调发展示范区的期待。王启明做了题为《美国医学教育的启示与思考》的专题报告,详细介绍了美国医学教育的基本情况,指出精英化保障了美国医学教育的高水平和同质化,包括入口的精英化、过程的高投入和目标的精英化,通过持续改革创新保障了人才培养质量的全球领先,通过中美医学教育的比较,认识有了提升,由此对于新一轮医学教育综合改革也有了新的思考,包括入口、过程、出口等多阶段的细化的改革措施。他希望长三角医学教育联盟能够制定出更加细致的实施计划,成为推进医学教育改革、赶超发达国家水平的重要力量。张忠伟做了题为《推动长三角实现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介绍了实施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背景、意义,分析了为什么要实施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和今后如何实施长三角一体化,指出了一体化发展的优势,包括能够拓展战略纵深,即更强有力的空间竞争单元,能够促进区域要素流动,提升大家的竞争力,能够扩大市场容量,增强区域的吸引力。

下午的论坛上,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吴凡做《卓越医师培养的复旦模式》报告,安徽医科大学校长曹云霞做《践行初心使命,培养大国良医》报告,浙江大学医学院党委副书记陈周闻做《全人教育,立德树人,培养新时代卓越医学人才》报告,上海中医药大学副校长胡鸿毅做《中西汇聚,守正创新,打造人才培养同心圆》报告,温州医科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校堃做《温州医科大学介绍》报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副院长胡翊群、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程纯、苏州大学副校长陈卫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执行部长薛天等以共融共建共享为主题进行了高峰对话。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单细胞组学与疾病研究中心成立仪式暨单细胞组学技术与应用国际研讨会顺利召开

112日至5日,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承办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单细胞组学与疾病研究中心成立仪式暨单细胞组学技术与应用国际研讨会在医学院召开。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傅国庆,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毛丽娟,上海市外国专家局副局长黄红,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基础研究处处长宋扬,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技处副处长龚晋,美国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院长Gordon Frank Tomaselli,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陈国强,以及来自全球的单细胞组学领域知名学者出席了成立仪式。医学院副院长江帆主持了成立仪式。

陈国强代表医学院向参加本次会议的领导和专家表示了热烈欢迎和诚挚问候。他对单细胞组学与疾病研究中心寄予厚望,期待中心蓬勃发展,为未来数十年预防、延缓或治疗中国社会老龄化产生的疾病所需的生物医学研究发挥重要作用。医学院的愿景是将该中心建成为世界一流的国际化单细胞组学研究机构,重点聚焦单细胞研究和衰老与疾病研究领域,为人类健康作出贡献。

Tomaselli对单细胞组学与疾病研究中心的成立表示祝贺,基于对人类健康事业的共同关注,他衷心地希望未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和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能有更加深入的合作交流,共同创造新的成果。

江帆随后简要介绍了中心的情况及研究方向。单细胞研究法在研究细胞命运决定的分子基础方面非常重要,因为细胞命运决定了衰老以及与衰老相关的疾病,如癌症、糖尿病和神经退行性疾病。单细胞层次的多组学分析将有助于识别和理解细胞类型和细胞亚群之间的关系。该研究中心即瞄准这一新兴的研究方向,聚焦疾病领域前沿科学问题,运用新兴的单细胞组学研究手段,揭示个体差异的分子基础,阐明疾病的发病机制和病因,描绘人体衰老与疾病的细胞异质性蓝图。她表示,希望中心能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预防、诊断和治疗等临床应用产品,提出疾病精准干预和健康管理的有效措施,努力发展成为集基础和临床研究、队列与干预研究、相关卫生政策研究、健康管理及转化医学研究为一体的跨学科综合学术研究中心。

成立仪式上,傅国庆、毛丽娟、黄红以及陈国强共同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单细胞组学与疾病研究中心正式揭牌,陈国强为中心主任Jan Vijg教授颁发聘书。Jan Vijg教授对陈国强院长和医学院各职能部门对中心建设提供的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同时希望拥有不同文化和种族背景的中心团队能够为医学创造更多的价值。

毛丽娟在讲话中提出,希望单细胞中心充分发挥好这一国际化平台的优势和号召力,通过各位学者专家们的合作交流,强强联合,进一步整合国际科技的资源,探索更深层次的研究领域,从而有力推动相关研究的发展以及转化医学研究成果的应用。

傅国庆在讲话中提出,希望单细胞中心依靠交大医学院乃至上海强大的生命科学与临床资源的优势,探索基础、临床、产业全链条的服务模式,为上海市的相关产业发展提供助推力,同时发挥国际合作对医学科技发展的促进和推动作用,积极吸纳国内外优秀的科研人才,提升国际影响力,积极探索和构建国际科技合作交流的新机制和新模式,促进国内外优势的互补与共享。

随后举行的单细胞组学技术与应用国际研讨会中,共邀请了12世界顶级科学家作为报告人,包括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谢晓亮、美国科学院院士Michael Rosenfeld、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教授Renato Zenobi、斯坦福大学教授Tony Wyss-Coray、加州理工大学教授Long Cai、北京大学教授韩敬东、汤富酬等人,围绕单细胞组学的最新进展、单细胞组学的应用、疾病与衰老的机制三个方面展开讨论,研讨会吸引了300余位专家学者。

会议期间,江帆会见了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Tomaselli院长和神经科学系主任Kamran Khodakhah,并详细介绍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历史沿革、发展规划以及近年来在医、教、研及国际合作方面取得的显著成绩。Tomaselli也简要介绍了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的历史与现状。随后,双方对于未来在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合作机遇进行了探讨与交流。

 

 


 

我院12个医学相关学科全部入围US News最新世界大学排行榜

1022日,US News发布了2020年世界大学排行榜。上海交通大学综合排名位列世界136名,相较2019年进步9位,在中国内地高校中排名第四。我院临床医学排名世界109位,相较2019年进步9名;肿瘤学、外科学分别排名世界57位和135位,居中国内地高校首位。

2020US News世界大学排行榜,包括了81个国家/地区、1500所大学、28个学科类别,相较2019年新增了6个学科。其中医学领域的肿瘤学、外科学、心脏与心血管病学3个学科,首次独立排名。

按照最新的学科定义:临床医学包括麻醉学、心脏病学、普通内科、消化科、产科、眼科、放射学和外科;肿瘤学研究癌症的病因、预防、诊断和治疗,关注化疗、放疗和基因治疗等关键诊疗技术,包括妇科肿瘤学、神经肿瘤学、外科肿瘤学、放射肿瘤学、口腔肿瘤学和皮肤肿瘤学等专业;外科学关注器官移植、整形外科、显微外科、微创外科、创伤外科、外科病理学和外科技术等,包含外科内窥镜、外科激光和肥胖外科等专业;心脏病与心血管病学研究心脏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关注心脏药理学、心脏外科、心脏移植,以及心脏测试、起搏器等医疗器械的进展。

我院总体表现良好,12个医学相关学科全部入围,其中肿瘤学、药理与毒理学、生物与生物化学3个学科进入世界百强;特别是肿瘤学、外科学2个学科居中国内地高校首位,此外,临床医学、心脏与心血管病、神经科学与行为学、精神病与心理学、药理与毒理学、生物与生物化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微生物学、社会科学与公共卫生等10个学科均位居中国内地高校前十。

US News世界大学排行榜主要参考全球大学的学术能力和科研水平,主要指标包括:全球研究声誉12.5%,地区性研究声誉12.5%,发表论文10%,出版书籍2.5%,学术会议2.5%,标准化引用影响10%,总被引用次数7.5%,高频被引文献数量(在引用最多文献的前10%12.5%,高频被引文献百分比(在引用最多文献的前10%10%,国际合作10%,高频被引文献数量(在各自领域被引次数最多的前1%5%和高频被引文献百分比(在各自领域被引次数最多的前1%5%

2020US News大学排行榜我院相关学科情况统计

 

学科名称

得分

国际排名

国内排名

肿瘤学(Oncology

56.8

57

1

外科学(Surgery

43.4

135

1

临床医学(Clinical   Medicine

66.0

109

3

心脏与心血管病学(Cardiac   and Cardiovascular Systems

32.1

194

3

精神病与心理学(Psychiatry/Psychology

35.1

228

3

生物与生物化学(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56.5

82

3

神经科学与行为学(Neuroscience   and Behavior

36.5

175

4

药理与毒理学(Pharmacology   and Toxicology

68.4

28

4

免疫学(Immunology

30.4

178

5

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Molecular   Biology and Genetics

48.1

109

5

微生物学(Microbiology

27.3

169

8

社会科学与公共卫生(Social   Sciences and Public Health

43.3

224

9

 


 

医学院2019年临床研究高水平论文产出实现历史性突破

717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风湿科副主任、南院执行主任叶霜团队在国际著名医学杂志《新英格兰医学》在线发表了研究成果:托法替布可显著改善MDA5阳性的早期阶段的无肌病型皮肌炎-间质性肺病(ADM-ILD)患者的生存,为这一临床危重疾病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案,引起广泛关注。

725日凌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肾脏内科陈楠教授为通讯作者,领导的2项关于最新的肾性贫血治疗药物-罗沙司他-治疗慢性肾脏病(CKD)患者肾性贫血的研究结果,同时在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权威医学杂志之一——《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背靠背发表。而基于此研究的结果,罗沙司他作为国家1.1类新药也已通过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优先评审批程序,超越美国、日本及欧洲,率先在中国获批上市,用于透析患者肾性贫血治疗,该药的上市对我国及全球肾性贫血患者治疗影响深远。

中国成人慢性肾病患病率为10.8%,总数高达1.2亿。肾性贫血是慢性肾脏病患者因促红细胞生成素缺乏造成的贫血,在几乎没有临床症状的慢性肾病1期和2期人群中,约三分之一的患者有贫血问题,慢性肾病3期,这个比例达到了50%,到了尿毒症期,几乎100%的患者都存在贫血的状况,可见肾性贫血人群基数巨大。对肾性贫血早期治疗可以显著减少患者心血管事件、提高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目前治疗肾性贫血的主要药物是红细胞生成刺激剂,但该类药无法改善铁的吸收和利用,在全身炎症状态下治疗反应较差,且需静脉或者皮下给药,患者的依从性欠缺,部分患者可引起高血压。

附属瑞金医院肾脏内科陈楠教授团队牵头,历经8年,经过确定全国合作单位、讨论并制定临床研究方案、指导各单位进行临床研究、以及收集数据、数据分析和大量学术分析讨论等艰辛过程,对于低氧诱导因子脯氨酰羟化酶抑制剂(HIF-PHI-罗沙司他治疗慢性肾脏病(CKD)患者肾性贫血进行了多中心、大规模的全国临床研究。

陈楠教授指出,这两项随机III期临床研究结果证实,全球首个HIF-PHI---罗沙司他,可有效提高透析患者和CKD患者血红蛋白水平,改善铁代谢,降低铁调素。特别是罗沙司他可维持内源性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处于或接近正常生理范围,从而增加红细胞数量,提高血红蛋白水平,并且该效应不受炎症状态影响。此外,罗沙司他为口服药,患者服用方便,依从性好,该药具有全新机制,为肾性贫血治疗里程碑式的新型药物。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副主编、《NEJM医学前沿》执行主编肖瑞平教授评价道,这项研究创造了多个首次:首次背靠背发表中国团队的临床试验,首个中国率先批准的国际原创新药,首个低氧通路新药;新英格兰杂志首篇中国大陆完成、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发表的3期临床试验。

此外,2019年下半年医学院还在《JAMA》、《Alzheimer‘s & Dementia》、《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The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and Venereology》等国际顶尖医学期刊上发表了多篇临床研究相关的论文,取得不俗成绩。


 

 

 

 

 

 

 

 

 

 

 

 

 



 



                        

 

 

Baidu
map